【活力中国调研行】让“沙海”变“绿洲”——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进行时
中国网/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(记者 殷晓霞)7月28日,沙海科尔沁沙地东南缘,活力努古斯台“双百万亩”综合治理项目区绿意葱茏,中国洲科战进咄咄书空网樟子松、调研五角枫、行让行锦鸡儿等耐旱树种迎风摇曳,变绿远处转动的尔沁风机与近处觅食的水鸟构成一幅和谐画卷。谁能想到,沙地这里曾是歼灭“风沙赶着人跑”的不毛之地?如今,随着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进入攻坚阶段,沙海这片沙地正迎来一场由“沙海”到“绿洲”的活力蝶变。
一盘大棋:全民共治共享“大格局”
通辽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,中国洲科战进境内沙地面积 5491 万亩,调研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行让行 61.9%,是变绿科尔沁沙地主体区。通辽防沙治沙成效,事关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成败,事关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大局。
“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不是咄咄书空网一场简单的植树造林,而是一场全民参与、系统治理的生态革命。”通辽市林草局副局长李向峰介绍,防沙治沙实践中,通辽市坚持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、全民共建,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齐心协力参与歼灭战。
图为科尔沁草原现状
“全社会总动员,就是要把最后一寸黄沙也染成绿色。”他介绍,通辽市动员企业、公益组织、农牧民等多元主体参与沙地治理:企业投建光伏治沙项目,公益组织发起“蚂蚁森林”等植树倡议;机关单位、党员干部及群众百万人次以劳动、捐资投劳完成沙地治理1.7万亩,形成全民共治共享格局。同时,通过创新多元投入、利益联结、要素保障三大机制,统筹生态、生产、生活“三生融合”,系统治理2115万亩沙地,推广12种治沙模式,节水造林成活率达90%。“计划3年改造1200万亩高标准农田,实现生态改善与农牧民增收共赢。”李向峰说。
如今,通辽市的沙地从整体恶化向全面好转转变,从“沙进人退”向“绿进沙退”转变,为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一张蓝图:从“黄沙漫卷”到“山水生金”
作为科尔沁沙地锁边治理的关键区域,科左后旗践行“两山”理念,锁定“南挡北固”使命,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,一张蓝图绘到底,一任接着一任干。依托“三北”、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,启动200万亩“双百万亩”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,布局努古斯台50万亩、阿古拉75万亩、茂道吐75万亩三大项目区。
科左后旗林草局局长陈辉介绍,目前,200 万亩“双百万亩”综合治理任务已全部完成:人工造林 60 万亩,封山育林 40 万亩,退化沙化草牧场自然修复 100 万亩。项目区植被覆盖度已提高到 90% 以上,新增森林活立木蓄积 120 万立方米,形成百万亩大林场;森林覆盖率达到 18.21%,草原植被平均盖度 69.4%,风沙危害得到有效控制。
图为“双百万亩”项目区。中国网 殷晓霞摄
陈辉指着成片的樟子松林告诉记者,“这片区域通过‘生态修复+产业导入’模式,已打造出林果、林药、饲草料、碳汇交易、沙地旅游五大产业。”在项目区中心,拥有一片3000亩的湿地,白骨顶鸡、灰鹤等珍稀鸟类在此栖息。“这里曾是寸草不生的盐碱泡子,我们通过疏通水系、种植耐盐植物,土壤pH值从9.8降至7.2,鱼类和鸟类陆续回归,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。”陈辉介绍,湿地修复后,区域小气候明显改善,年均降水量增加15毫米。
随着生态环境改善,林果、林药、饲草料等生态产业成为农牧民收入新增长点。今年,科左后旗计划建设经济林产业基地、中蒙药材产业基地、优质饲草料产业基地,进一步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,实现生态效益与农牧民增收双赢。
一套方法:“深栽浅埋”为苗筑港
“深栽浅埋”种植法在科尔沁沙地治理中发挥了关键作用。2013年,针对科尔沁沙地大风、干旱、缺水等难题,科左后旗林业和草原局技术团队研发了这一全新栽植技术。它将传统的“三埋、二踩、一提苗”技术变更为“深坑、二埋、一水、一踩”,有效减少栽植后苗木被风沙抽打危害、节省水资源、缩短缓苗期,加快成林速度。该技术使造林成活率从过去的50%提升到90%以上,亩均节省成本近千元,还可免去补植、补造过程,减少50%的浇水次数,节省水资源55.8%,打破了造林季节性受限的难题,多数树种可实现一年四季造林。
“深栽浅埋,不是简单挖坑种树,而是给树苗一个‘避风港’。”科左后旗林业工作站站长朝克吐蹲在沙地上,用手比划着30厘米的深坑,“苗要深栽到湿沙层,覆土不超过10厘米,这样既能保湿又能抗风。”
图为科左后旗林业工作站站长朝克吐。中国网 殷晓霞摄
这位扎根沙地30多年的老林业人,说起树苗成活率时眼眶微红:“以前种10棵活3棵,现在用新技术,成活率达90%以上!树活我高兴,树死我难过。”这是朝克吐最质朴的“种树哲学”。这份对树苗的深厚情感,正是无数治沙人坚守的缩影。如今,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已探索出“网格固沙、以路治沙、光伏治沙”等12种可复制模式。
一声号角:2025年再冲锋
生态摄影师华维光的镜头记录了科尔沁沙地的今昔巨变。过去,这里黄沙漫天,生态环境恶劣;如今,绿色逐渐蔓延,沙地重焕生机。他告诉记者,摄影不仅是对生态变化的直观记录,更是唤起人们环保意识的有力工具,通过一张张对比照片,让更多人看到沙地治理的成效与意义,激励全社会共同守护这片绿色家园。
图为科尔沁防沙治沙今昔对比图
从“一树独绿”到“万树成荫”,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仍在继续,各方力量正齐心协力,向着全面胜利奋勇前行,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。
根据通辽市最新规划,到 2030 年全面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,实现 90% 以上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,森林覆盖率达到 24%、沙化土地综合植被盖度达到 48%,真正把“绿水青山”转化为“金山银山”。
【责任编辑:刘梦雅】本文地址:http://qingyang.bengyanjiusuo.com/html/83a53299384.html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